浙江佛学院(总部)情况介绍

来源:浙江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1-04-10

浙江佛学院是四年制面向全国招生的佛教高等院校,2013年12月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筹建,2015年5月开工建设,由上海交大设计,总体风格为“现代建筑+传统元素+学院色彩”。2016年9月通过验收,12月总部落户雪窦山。2016年12月16日,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复同意, 将浙江佛学院总部设在雪窦山。


一、办学历史

雪窦山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太虚大师卓锡雪窦山时。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10月的“奉化弥勒僧伽培训班”;2007年9月,“弥勒佛学院”挂牌;2011年3月,学院女众部在雪窦山的尼众寺院大慈禅寺正式成立;2013年,浙江佛学院经批准筹办,并于次年5月17日在雪窦山举行授牌仪式;2016年12月,浙江佛学院总部落户雪窦山。


二、学院概况

学院校区由新校区、男众部预科班和女众部三部分组成,男众部预科班设在雪窦山华林讲寺,女众部设在大慈禅寺。新校区主要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公共设施区和礼佛区四个区块,新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藏书近5万册。截至2024年3月,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44人,其中男众本科163人,预科42人;女众本科99人,预科40人;研究生26人。


640 (16).jpg


640 (17).jpg


640 (18).jpg


640 (19).jpg


三、办学理念

学院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办学方向,以“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管理规范化、教育现代化”为原则,以培养“爱国爱教、信仰虔诚、德才兼备”的合格僧才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人才为目标,以弘扬弥勒思想及法相唯识为特色,突出“人间佛教”,兼弘戒律和禅宗。


四、管理制度

实行工作例会制度,由学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召集,区民宗局专人参与,学院大小事务均需通过工作例会。在管理架构上,由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管理,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学院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外联处、法务中心、教培中心、文宣中心、禅修中心、轮训中心(“一办三处五中心”)分别负责综合行政、教务教学、后勤保障、对外交流、法务活动、居士教育、信息宣传、禅修服务、在职培训等相关工作。


五、思政教育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佛教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严格按照中央统战部有关要求开设政治课程,并采用文件中所推荐的政治教材,约占总课时的13%;由宁波大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政治课的讲授,确保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建立思政教育督导机制,由区委统战部选派2名事业编制人员担任学院思政教育督导员,承担政策指导和教育督导的职能;建立“教师+学生”双向互动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学生评价教师思政教学质量,对思想政治领域出现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重视校外现场教育,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坚持每学年组织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记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扫烈士活动,将参访红色教育基地融入毕业班毕业参学,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节思政课”。


六、道风学风

坚持早晚功课、过堂用斋、共修共住的生活制度;坚持学律持戒、半月布萨、结夏安居的律仪制度;坚持禅七共修、冬参夏学、讲经弘法的学修制度。积极开展佛教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修持和实践中互参互究,深化对佛教教理教义的认识和体会,使佛教教义更好入脑入心;创新开展新生“僧格养成”训练周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律仪训练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把好第一道关口;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组织意识、团队意识和文化素养;举办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严格落实学生管理三级责任体系,由教务处统筹协调,教导部门主抓,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班委带头执行,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和道风学风建设落实落细、到点到位。


七、合作办学

与宁波大学合作办学,思政课和文化课均由宁波大学10人教学团队授课(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专业课突出唯识、戒律、禅宗特色,并贯串雪窦山和弥勒文化元素;每学期常规组织本院法师与宁波大学老师举行教学座谈会,共同研究教学计划,讨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探讨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方法,努力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聘请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原院长担任学院副院长,参与学院管理,拓宽双方合作渠道,助推佛教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推动实现佛教教育学历与国民教育学历互认的“双轨制”合作目标。


八、科研建设

设立宁波市弥勒文化研究院,对接申报宁波市社科院相关课题,同步建立浙江佛学院课题申报制度,课题方向主要为佛教中国化、文化润教等,引导广大师生积极申报课题,开展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深化佛教教义教规阐释,截至目前,累计申报并结题12项,2023年新增申报课题4项;搭建“特聘专家团队”,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1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佛学教育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承办各类学术活动,为广大师生搭建学术平台,如承办太虚大师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因明学研讨会、“五人论道”雪窦山弥勒文化高峰论坛、2022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第一届复旦佛学博士论坛等;积极引进有关研究和实践基地落户我院,目前落户我院的研究和实践基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弥勒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理论研究所教育实践基地、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宁波市委统战部、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育实践基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民族和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九、社会服务

在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同步推进社会化教育,具体方式包括在职学历教育、佛教教职人员培训、居士教育和禅文化体验等。我院佛教教职人员在职学历教育于2023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计划每年招生一次,每学期集中学习1个月,目前已完成两期在职本科班招录,共计38人在读(其中2023级18人,2024级20人);截至目前,学院累计承办各级各类佛教教职人员培训22场,受训人员900余人次,包括浙江省、江西省和广西省佛教教职人员培训,宁波市及所属县市区、绍兴市、上海市松江区、丽水市莲都区、嘉兴市桐乡市佛教教职人员培训;居士班已累计举办十一届,受众达千余人次。禅文化体验活动累计举办170余场次,受众达5500余人次。此外学院还积极举办承办各类大型活动,包括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活动、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2023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以及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等,受众覆盖面数以万计;承接各级各类接待、会议数百批次。


640 (20).jpg


640 (21).jpg


640 (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