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发展弥勒文化,五位学者在首届慈氏学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宝贵意见

来源:浙江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2-07-04


7月2日上午,“雪窦山首届慈氏学学术研讨会暨雪窦山慈氏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弥勒道场雪窦山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佛教院校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与本次研讨会暨揭牌仪式。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龚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欣、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华传五位代表学者分别作主题发言,回顾了慈氏学、慈宗的历史,探讨了慈氏学的内涵与基本构架,展望了慈氏学的未来发展,对近现代以来的佛教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具体考察了弥勒信仰多个层面的历史开展,为本次研讨会及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确立了基本方向。


龚隽:宗教史研究如何面对经验与文本



龚隽教授以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研究为例,辨析了宗教史研究所要面对的经验与文本两条进路。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佛教史研究转向


他谈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佛教并不是作为一种实践的宗教,而更多是作为高度文本化与人文思想的传统,被中国思想界所接受与解读。佛教被哲学化、思想化为一类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观念体系。


而在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发生了由“思想史”到“学术史”的转变。“学术史”年代更注重在历史和社会政治场域里来进行论述,而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经典思想中的“自我表达”,则被视为玄虚之学而不被重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国佛教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几乎都是以经学和历史学,而非哲学思想为主的书写;另一方面,海内外具有“学术史”性质的佛教史经典作品也在这段时间被陆续引介。


对于两种研究方向,龚隽教授表示可以从晚清以来中国佛学内部的经史关系来思考和论述中国佛教思想史的书写,以在传统经典的注疏学传统、人文教化与现代历史学的细密考究之间,找寻一种精细的辩证。


二、晚清民国时期三类具有典范性质的中国佛教学的书写


(1)新史学的佛教学书写。代表新史学一系的如胡适、汤用彤、陈寅恪等的佛教史研究,在论述佛教的立场上,都比较鲜明地倾向于以史化经,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所建立起的历史学规范,来建构和论述佛教的经论与历史。


(2)哲学解义。他们力图把传统经解中的玄论安排到近代西方哲学的构架中,重新予以阐明,提出佛教经典的书写应该重于大义玄理的阐发。有意识地把佛教解释为“哲学的宗教”,目的在于表现佛教比其它宗教更具有“现代性”。


(3)经学与新知。近代中国佛教学研究的不同典范中,以经学为范式来论究佛法的,当以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为代表。他们认为对于佛典义理的论究必须结合到历史与文本考据的基础上来进行。 


三、佛学研究的域外影响


龚隽教授表示,近代以来中国佛学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日本佛教学的笼罩下开展的,特别是在佛教史学的研究方面,我们对佛教历史的划分、论述结构等大体照搬日本佛教史的书写,而日本的佛教学研究也被西方经典学的研究范式所主宰。


四、经验与文本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提供一种张力


新史学观念下的教史研究,一方面不简单地延续传统佛教的义学或经学来讲求佛教的精神价值,而一定程度地开放与融摄具有现代意味的知识论述系统。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限制使用这种新知识去碰触道体的方面。传统经学中的心性议题、体证方式与现代学术的规训之间存在的这种“紧张”,可能成为现代学科制度下典范宗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一种张力。


李建欣:佛教中国化视域下慈氏学研究之设想



李建欣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韩镜清老教授过去几十年在翻译印度慈氏学经典上的付出。随后提出,我们今天要倡导和开展的慈氏学一方面是继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发展。


继承讲的是把韩老未竟的事业接着做下去;发展讲的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慈氏学”应该涵盖更大的范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慈氏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否概括为慈氏文化,既包括佛学思想,同时也包括与慈氏(弥勒)菩萨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社会生活、物质文化、文学艺术表现等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慈氏学”首先要从源头印度做起,把慈氏学的印度部分做好,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慈氏(弥勒)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弘扬。


李利安:慈氏学多元形态刍议



李利安教授首先认可了李建欣研究员的想法,认为慈氏学应该多面性、多进路、多学科地推进,以弥勒信仰为核心,从韩镜清所说的慈氏学拓展到涵盖更加广泛的慈氏学。他表示,雪窦山要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应探讨如何建构一套完备的弥勒文化学术体系。


一、什么是慈氏学?


他指出,慈氏学的真正涵义是有关弥勒之学,还是有关弥勒某个方面之学,或者还是别有其意;这个意,是广义,还是狭义,乃至中间义,这些都还需要探讨。


因为在历史上,弥勒有十分多样的形象,注定其信仰旨趣和思想内涵也是丰富多样的;不同信仰形态在相互呼应中形成一个完整而饱满的弥勒文化体系。


就现在布袋弥勒的信仰来说,一方面是与唯识学靠拢,走高雅之路,这从太虚时代就主动地开始了;二是继续通俗化、大众化,智慧净心的布袋弥勒开始转向神力保佑的弥勒,人们给原本欢喜自在的弥勒赋予了更多救苦救难的责任,也使布袋弥勒具有了更多实用的价值。


二、太虚大师之“慈宗”


太虚大师提倡慈宗,试图将理论形态极强的唯识宗和信仰意义极强的弥勒上生信仰结合起来,打破历史上这两种信仰各自为政的分裂。


他的“慈宗三要”包括义理极强的《瑜伽真实义品》,信仰意义极强的《弥勒上生经》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瑜伽菩萨戒本》,又将弥勒下生信仰也融会进来,避免了历史上下生信仰的反叛性格,也避免了下生信仰遥远无期的弊端。


在太虚大师的心目中,这个慈宗甚至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这当然是信仰者的理念与希望;客观上讲,“慈宗”还是以弥勒信仰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一种佛教文化体系。


三、多元化的慈氏学


李利安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的论文都很有水准,特别是从研究的主题来看,也不仅仅是以唯识思想为主,而是兼及所有弥勒信仰的相关方面。涵摄如此广泛的慈氏学学术研讨会,或许意味着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发展方向,那就是多元化的慈氏学。


对雪窦山来说,以弥勒道场的角色,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的整体形象,必须将弥勒菩萨这一名号所承载的所有信仰资源、思想资源、历史资源以及由这些资源所引发的其他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全部承担起来。


李利安教授立足信仰形态及其内涵,并从外延的广博程度来观察,划分出三种“慈氏学”涵义:


(1)狭义的慈氏学就是以唯识宗为主题的思想和实践(主要是思想),是一种建构性极强的理论体系,包含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以及认识论和实践论等很多部分。


(2)中间意义的慈氏学概念,应该在以唯识宗为主体的基础上,涵摄历史上为各系佛教、各国佛教、特别是中国正统佛教所公认并极其流行的弥勒信仰形态,以及这些信仰形态背后所涉及的哲学、艺术、文学及今天比较流行的一些分支学科如生死学视野下的生命关怀等方面的思想资源。


(3)更广义层面构建的慈氏学,应突破印度佛教的范围,突破正统经典的依据,承载中国佛教历史上所有并未遭到政权彻底否定的弥勒信仰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收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布袋弥勒信仰。要深挖一切与弥勒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思想学说以及信仰实践,使其成为支撑慈氏学的基本文化元素。


王颂:太虚大师建立慈宗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王颂教授表示太虚大师是近代以来推广慈氏学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又是驻锡雪窦寺、振兴雪窦山弥勒大圣道场的关键人物。值此首届“雪窦山慈氏学”学术研讨会召开、“雪窦山慈氏学研究中心”挂牌之际,缅怀太虚大师建立慈宗的理念与事业,具有殊胜的意义。


王颂教授从太虚大师建立慈宗的相关史实、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揭示大师的思想与实践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对于时代背景,王颂教授认为有国内思潮的影响、应机弘法的需要、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


而对于如何评价虚大师建立慈宗的历史意义,王颂教授认为至少有如下四点:


第一,继往开来、综合创新。太虚大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觉地创宗立派的佛教大师,但所创并非一宗一派,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尽管中国佛教史上有弥勒信仰,但并无弥勒宗;尽管有慈恩宗,但不同于慈宗。慈宗是弘扬释迦一代圣教,继承中国佛教本土化、中国化传统的综合创新。对中国佛教的历史予以了客观、公允的定位。


第二,面向未来。以未来佛弥勒佛指引中国佛教的方向,一举扭转了佛教传统中部分存在的悲观厌世态度。这与大师锐意改革,打破消极的、灰暗的鬼神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代表了积极的、有为的、光明的、乐观向上的人间佛教思想。


第三,建立人间净土,是人间佛教思想的落地实践。慈宗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弥勒净宗”。太虚大师巧妙地将弥勒净土信仰与建立人间净土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人间净土,感应弥勒下生建立佛国。


第四,以弥勒法门为慈航。历史上,弥勒信仰在南亚、中亚、东亚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弥勒菩萨是大乘佛教的代表,弥勒道场是中国佛教的圣地,弥勒文化是东方文明带给人类的贡献!在党和政府倡导文明交流与互鉴,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背景下,太虚大师建立慈宗,面向人类和平、合作、和谐的美好未来的宗旨,值得我们发扬!


纪华传:明清弥勒信仰特色探析



纪华传研究员首先指出了明清佛教信仰化、实践化的特点,以此引出对明清弥勒信仰的探析。


一、以布袋弥勒为主体


他从明清寺院建筑布局入手,指出明清随着弥勒信仰的日益普及,在寺院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逐渐成为通例,大肚袒胸笑口常开的弥勒成为佛教寺院首先呈现给世人的佛教造像,展示出大乘佛教菩萨慈悲宽容的精神。


在寺院中弥勒菩萨的对联也十分普遍,内容也多为相近,如: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最后他指出,民众的布袋弥勒信仰可借用临济宗禅师楚山绍琦一句:弥勒大士不离兜率,而常现人间者。总是表现为开口大笑的形象,充满现实关怀。


二、弥勒净土与龙华三会


谈及历史上的弥勒信仰,纪华传研究员以多位高僧名士言语为例。一是弥勒“上升兜率天”,高僧往往发愿往生弥勒净土,随弥勒学习和修行。二是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于龙华树下得果成佛,普渡众生,因此发愿成为弥勒弟子眷属,能于龙华会上得弥勒授记。


三、弥勒忏法


最后他以如惺的《得遇龙华修证忏仪》为例,略谈民间流行的弥勒忏法;并引圣凯法师研究,称此忏法是按照天台忏法仪轨而制作,乃弥勒礼忏中最为完善的忏仪。


7月3日下午雪窦山首届慈氏学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首届慈氏学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慈氏学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在助力雪窦山佛教名山文化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在未来为学者及法师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切磋学术、分享成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