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学院于10月21日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作题为“佛学研究与方法论”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教研主任圣梵法师主持,全体师生到场聆听。
圣梵法师主持讲座
主讲人:惟善法师
惟善法师从“佛教与佛学、研究佛学目的、做研究的基本理念、方法论、新问题与论文创新”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他引用太虚大师治学的原理来阐述研究佛学的目的:首先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释迦牟尼佛所说为根本,依教典研究,俾明佛理;其次是向他人传递自己所学,目的在于维护他人的正见与正信;再次是通过研究佛学,把它作一个与其他宗派和不同传统之间沟通的桥梁。他认为,“四依(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是佛学研究的基石。在疑与悟之间,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不可单看事物的表像,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
他介绍了汤用彤、吕澂、胡适、陈垣、印顺等人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各家所采用的治学方法,比如文献学、诠释学、考据学和史学等。他指出,在新问题和论文创新方面,通过阅读文献,要对不同文本、成果进行对比,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法师认为,胡适的这种方法,在发掘敦煌文献,整理《神会和尚遗集》,考证楞伽宗、菩提达摩、神会等方面获得重大成果,一些观点被学界所赞同采用。但胡适认为《坛经》乃神会所造等断言,证据亦未必能充分,因而遭到钱穆、印顺等学者的批评驳难。他讲到,一切都必须实事求是,容不得丝毫私心杂念,“一以证据为准。证据否定掉的,不管当时显得多么神奇,多么动人,都必须毅然毫不吝惜地加以扬弃。”
他强调,要在旧的材料中找新问题,比如文本的来源,是否有删减或增加,文本有时也存在误译、误抄、伪作和误解的情况。我们需要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思维线索,通过对文本比较、辨析,对文本的倾向做出判断,以便帮助我们找到需要的关键信息。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惟善法师请教,法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